來源:網友提問 瀏覽數:8419 關注:131人
最佳回答:
編輯導語:尼爾森十大可用性原則是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可以參考的準則。結合這十大可用性原則,產品可以更好地與用戶互動,幫助改善用戶體驗。在本文中,作者解讀了Nelson的十大可用性原則,并對相應的案例進行了拆解。讓我們看一看。
界面設計的流程:在分工明確、人力儲備充足的情況下,開發一個全新的B端業務系統時,界面設計的流程一般如下:
產品經理繪制線框原型,表達軟件中各頁面的設計需求。UE設計師協助產品經理改善交互體驗,制作交互原型。UI設計師基于交互原型進行美工設計,生成裁剪文件。前端工程師拿到切割文件,開發前端,包括交互和動態效果。產品經理在設計前端的時候,可以參考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,下面詳細介紹。
人機交互博士雅各布尼爾森(Jakob Nielsen)于1995年1月1日出版了《十大可用性原則》。尼爾森十大可用性原則是尼爾森博士在分析了200多個可用性問題后提煉出的十大普適原則。是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設計的重要參考標準,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應用。
這十個可用性設計原則是:
反饋原則、隱喻原則、回退原則、一致性原則、防錯原則、記憶原則、靈活易用原則、簡單設計原則、容錯原則和幫助原則。
系統應該在合理的時間、用正確的方式,向用戶提示或反饋目前系統在做什么、發生了什么。
人機交互的基本原則是系統和用戶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信息傳遞。系統應該通知用戶發生了什么以及預期會發生什么。如果系統不能及時反饋合適的信息給用戶,用戶必然會感到失控和焦慮,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么。下面是一些遵循反饋原則的常見設計案例。
安裝程序時顯示進度條,估計需要多長時間完成。上傳文件時,會顯示進度條,并提示估計的剩余時間。提交表單時,如果驗證失敗,錯誤填寫的內容旁邊會提示錯誤原因。當程序沒有響應時,系統會讓用戶選擇是關閉程序還是等待程序響應。圖1系統安裝圖
二、隱喻原則(系統與現實世界的匹配)
系統要采用用戶熟悉的語句、短語、符號來表達意思。遵循真實世界的認知、習慣,讓信息的呈現更加自然,易于辨識和接受。
在人機交互的設計中,程序的交流和表達,功能的呈現,都要用最自然易懂的方式,避免計算機編程語言的表達。設計要符合現實世界的認知,讓用戶通過聯想、類比等方法容易理解程序的含義。
比如一個音樂播放器APP,功能按鈕的設計如圖2所示,即使不做解釋,用戶也能很容易明白每個按鈕是用來做什么的。
圖2音樂播放器應用程序的功能按鈕圖
比如美團APP的類目圖標設計就很有意思,容易理解和使用,印象深刻,如圖3。
圖3美團APP分類圖標
ao-origin="h2">三、回退原則(User control and freedom)用戶經常會不小心操作錯誤,需要有一個簡單的功能,讓程序迅速恢復到錯誤發生之前的狀態。
用戶誤操作的概率極高。對于誤操作,軟件系統應該盡量提供“撤銷”“重做”或“反悔”的功能,讓系統迅速返回錯誤發生之前的狀態。
當然,不是所有操作都是可以“反悔”的,比如,你可以撤銷一筆錯誤的訂單,但不能撤銷一筆成功的轉賬交易。以下是遵循回退原則的常見設計案例。
同樣的情景、環境下,用戶進行相同的操作,結果應該一致;系統或平臺的風格、體驗也應該保持一致。
軟件設計、產品設計中有很多約定俗成的規范,雖然沒有明文規定,但大家都在遵守,因為用戶已經習慣了這些規范。我們在進行設計時,應該遵循慣例,并且保持系統的一致感,不要盲目地標新立異。
例如,在APP底部的導航圖標中,“首頁”永遠排在第一個,個人中心(“我的”)永遠排在最后。并且對于類似“首頁”“購物車”“訂單”等常見按鈕,不同APP的設計樣式都非常相似。
圖3展示了美團、去哪兒、百度外賣三款APP底部導航欄的設計,可以看到上述特點。如果你特立獨行地把個人中心放在第一個位置,或者采用奇怪的圖標作為個人中心的icon,用戶使用時肯定會覺得別扭。
圖4 三款APP的導航欄設計
此外,在一個或多個系統中,要采用統一的設計風格。不論是圖標的選用,還是布局的規劃,要保持整齊的一致性,這樣用戶容易理解,并且容易習慣和適應。
例如,Office軟件中包含的各個產品,其界面布局和設計風格就保持了高度一致,如圖4所示是Word(上)和Power Point(下)的界面,可以看出,二者的“插入”一級菜單下所包含功能的排列順序、布局方式乃至圖標圖形,都是高度類似的。
圖5 Word和Power Point的設計風格很統一
系統要避免錯誤發生,這好過出錯后再給提示。
進行設計時,首先要考慮如何避免錯誤發生,其次再考慮如何檢查、校驗異常。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問題更簡單,另一方面可以讓用戶避免或減少無謂操作。
例如,有些時候,為了防止用戶重復提交或重復點擊,第一次點擊按鈕后就將按鈕置灰,直到處理完成才恢復。有時還會通過調整按鈕順序,避免用戶誤點。比如,對于很重要的操作,為了防止用戶順手誤點,會將二次確認對話框中的“是”和“否”兩個按鈕對調位置,模擬效果如圖6所示。
因為常見的對話框都將“是”按鈕放在第一個位置,所以用戶在操作時,很容易產生條件反射,順手點擊第一個按鈕,然后才突然發現自己點錯了。
雖然看起來有些別扭,但是很有效,因為多點一次要好過誤刪文件。這種設計在軟件卸載、APP取消會員訂閱等操作中也非常常見,只不過后兩種情況下主要是為了做一些心理暗示和引導,避免用戶卸載或退訂。
圖6 通過調整按鈕順序避免用戶誤操作
六、記憶原則(Recognition rather than recall)
讓系統的相關信息在需要的時候顯示出來,減輕用戶的記憶負擔。
計算機應該減輕人們的記憶負擔,而不是相反。例如,當切換頁面時,不應該讓用戶記住不同頁面的內容,而應該在合適的地方積極地呈現或提示之前的信息。例如,幾乎所有的APP和PC端的搜索引擎都會記錄用戶的搜索歷史并呈現給用戶。
圖7是美團APP的搜索頁,可以看到上面的“搜索發現”是推薦類功能,下面的“最近搜索”則是保留的用戶最近使用過的搜索關鍵詞。
圖7 美團APP的搜索功能
再例如,在所有的電商購物流程中,在用戶提交訂單后,都會出現一個核對頁面,讓用戶再次核對填寫是否正確。這個設計非常有用,我就經常在下單時忘了修改默認地址,再次核對時才發現。
七、靈活易用原則(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use)
系統的用戶中,中級用戶往往最多,初級和高級用戶相對較少。系統應為大多數人設計,同時兼顧少數人的需求,做到靈活易用。
靈活易用原則不僅是一個交互設計原則,也代表了一種軟件產品設計理念:系統既要做得簡單、易用,讓所有中級用戶用起來得心應手;也要提供必要的幫助,讓剛入門的初級用戶順利上手;還需要支持靈活的個性化定制,讓高級用戶能夠以進階的方式使用系統,充分發揮其價值。
讓高級用戶靈活定制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各類軟件和APP的配置功能,基本上所有軟件都會提供定制化功能,從快捷鍵設置,到頁面布局,再到自定義參數,軟件系統會盡量提供全面的個性化設置功能,來滿足不同用戶的使用訴求和習慣。
例如圖7所示是Word的自定義功能,提供了非常強大的配置能力,用戶可以對Word的UI實現顛覆性的重新設置。
圖8 Word提供了強大的自定義配置功能
八、簡約設計原則(Aesthetic and minimalist design)
對話中不應該包含無關的或沒必要的信息;增加或強化一些信息就意味著弱化另一些信息。
重點太多,相當于沒有重點。在視覺設計中,要掌握好“突出標記”的度,以及內容的呈現方式。例如,圖9所示是一份停機通知示例,左圖只突出了停機這件事和停機時間,右圖突出標記了更多內容,但是用戶反而無法一下子抓住真正的重點。
圖9 重點太多相當于沒有重點
九、容錯原則(Help users recognize, diagnose, and recover fromerrors)
錯誤信息應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說明,而不是只向用戶提示錯誤代碼;提示錯誤信息時要給出解決建議。
對于很多運行時錯誤或異常,計算機程序都會返回某個錯誤代碼,但是對于用戶來講,看到這些錯誤代碼并不明白發生了什么,所以一定要將錯誤代碼轉換成用戶能看懂的語句,并告訴用戶解決的建議。
訪問網站時,如果頁面不存在,服務器提供的標準錯誤提示是404錯誤(如圖10左圖所示),很多用戶并不理解404是什么意思。圖10右圖所示的頁面就對此做了處理,將錯誤提示轉換成用戶能理解的表述,而且給出了解決建議。
圖10 頁面不存在的不同提示頁面
對于一個設計良好的系統,用戶往往不需要經過培訓就能輕松上手使用,但是提供幫助文檔依然是很有必要的。幫助信息應該易于檢索,通過明確的步驟引導用戶解決問題,并且不能太復雜。
現在的軟件產品,尤其是C端產品普遍做了良好的交互設計,可以幫助用戶快速學習使用,而不用閱讀、理解復雜的說明文檔。然而,B端產品的復雜性比C端產品高很多,因為B端產品蘊含很多業務流程的規則,系統中的一個按鈕可能代表了一個復雜的業務處理規則,如果不了解整個業務場景和處理規則,是很難理解按鈕的操作含義的。
因此,對于B端產品,用戶進行自助服務、自助操作的難度高很多,B端產品的幫助文檔依然有存在的必要。產品設計人員要盡量在前端交互上做好引導提示,對于復雜的規則和邏輯,可以考慮通過幫助文檔來指導用戶。
本文由@張伯倫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,未經許可,禁止轉載
題圖來自Unsplash,基于CC0協議
獲贊:264
收藏:80
回答時間:2023-03-21 18:34:29
原文鏈接:http://www.takemypaymentsover.com/155094/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特別聲明:以上內容來源于網友投稿,編輯整理發布,如有不妥之處,請與我方聯系刪除處理。